【鼻鼾】睡眠窒息症中風機會增4倍!舌頭操3式防肌肉老化改善鼻鼾

撰文:鄭秀賢來源:香港01
2020-07-13 12:39更新:2021-01-26 08:31

鼻鼾聲大到嚇人,或患睡眠窒息症?不少人把扯鼻鼾當成個人睡眠習慣,殊不知鼻鼾背後可能是會增加心臟病機會的睡眠窒息症。Viu TV外購日本電視節目《恐怖醫學》的一集就探討危險性被低估的睡眠窒息症,並推薦一個簡單方法看出自己的患病風險,還有醫生教授可改善鼻鼾問題的舌頭體操,以上一起馬上學起來。

扯鼻鼾是由於睡眠時呼吸道受阻塞,令喉嚨附近的吊鐘位置產生震盪而發出聲響,鼻鼾聲大不但困擾枕邊人,更或是睡眠窒息症的警號。Viu TV外購節目《恐怖醫學》解釋,睡眠窒息症同是睡覺時氣道受阻,但就會嚴重至令呼吸反覆停止,所以也常見會發出鼻鼾聲。
節目監測一名睡眠窒息症患者睡覺時的情況,發現他一度停止呼吸55秒,而且整晚不止一次出現這種情況。(Viu TV《恐怖醫學》影片截圖)
節目監測一名睡眠窒息症患者睡覺時的情況,發現他一度停止呼吸55秒,而且整晚不止一次出現這種情況。(Viu TV《恐怖醫學》影片截圖)
中風機會大增4倍
節目指,睡覺時呼吸反覆停止會令身體陷入缺氧,導致心臟為了盡量向身體輸送氧氣補充而加速跳動供血,令睡眠時血壓急劇上升,加劇動脈硬化;有研究更顯示,睡眠窒息症患者出現心絞痛、心肌梗塞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兩至三倍,而中風的機會更高足足四倍!
圖解睡眠窒息症帶來的健康隱憂:
沒鼻鼾不等於沒患病
不少人以為沒鼻鼾問題即是沒風險,但根據耳鼻喉專科醫生陳鍵明指,鼻鼾聲大小與睡眠窒息症嚴重程度並不掛鉤,事關當睡眠窒息症病情非常嚴重,呼吸道被阻塞到窒息,患者甚至可能連鼻鼾聲都發不出來!有鼻鼾又擔心、沒有鼻鼾都擔心,怎樣辦?
節目就引述呼吸系統科專家村田朗介紹一個簡單方法檢查喉嚨空間,評估睡覺時氣道受阻擋的機會,雖然是實際臨床上會使用的檢查之一,但其實自己在家都可以做到(按圖):

喉嚨空間檢查

方法:
1. 照鏡時稍為抬起下顎,觀察喉嚨內部
2. 把手指尾指放在嘴角旁邊
3. 發出「啊」聲
4. 以尾指為單位,測量吊鐘和舌頭之間的距離及喉嚨開口左右的闊度
真人示範(按圖):
結果

1級:患睡眠窒息症風險低

吊鐘和舌頭間的距離比尾指闊度長,喉嚨開口左右的闊度長於尾指第一節(見下圖):

2級:有患睡眠窒息症風險

未達以上標準:(見下圖左)
患睡眠窒息症風險較高的情況:左圖為2級的例圖,明顯未能達到1級的標準(Viu TV《恐怖醫學》影片截圖)
患睡眠窒息症風險較高的情況:左圖為2級的例圖,明顯未能達到1級的標準(Viu TV《恐怖醫學》影片截圖)

3級:患睡眠窒息症風險極高

完全看不到喉嚨開口:(見下圖右)
患睡眠窒息症風險較高的情況:右圖為3級的例圖,完全看不到喉嚨開口(Viu TV《恐怖醫學》影片截圖)
患睡眠窒息症風險較高的情況:右圖為3級的例圖,完全看不到喉嚨開口(Viu TV《恐怖醫學》影片截圖)
肥胖及下顎細易令氣道變窄
到底為什麼睡覺時氣道變窄?節目就指出,最常見的原因有三個,分別是肥胖、下顎太小以及年齡增長,所以可說人人都有機會遇上:

1. 肥胖

肥胖人士的舌頭常見也會較肥,當睡覺時肥胖的舌頭向下墜,就可能會對氣道造成壓迫,影響呼吸。
肥胖人士氣道變窄的原因:

2. 下顎太小

下顎沒有足夠空間容納舌頭,令舌頭被擠到口腔裡面,當睡覺時舌頭再下墜,就會更容易導致氣道變窄。
下顎太小的人氣道變窄的原因:

3. 年齡增長

老化會導致喉嚨周圍的肌肉開始鬆弛、下墜,有機會阻擋氣道入口。
老化會導致氣道變窄的原因:
側睡可減窒息機會
村田醫生提醒,除了肥胖的人減肥或有機會令喉嚨空間增加外,狹窄的喉嚨氣道一般很難再變闊,建議症狀輕微的人睡覺時保持側睡,避免舌頭下墜,令窒息和鼻鼾會稍為減少。陳醫生則表示,情況嚴重者最好諮詢醫生,考慮使用正壓睡眠呼吸機或進行手術。
所謂「預防勝於治療」,節目的另一集提到睡眠時氣道受阻塞時,就找來九州齒科大学齒學部教授柿木保明教授一套舌頭體操,改善及預防嘴巴周邊及舌頭根部的肌肉因衰退而鬆弛的問題(按圖):

舌頭體操

第1式
方法:將舌頭盡可能伸前,保持10秒
原理:透過把舌頭根部伸前,鍛鍊該部分的肌肉
第2式
方法:把舌頭頂住上顎,並合上嘴(類似吞口水後的動作),保持10秒
原理:透過把舌頭根部往上頂,鍛鍊該部分的肌肉
第3式
方法:把嘴巴用力合上成直線,雙手握拳按壓下巴,保持10秒
原理:可鍛鍊嘴巴附近的其他肌肉
節目引述柿木醫生指,以上動作分別要以5次為一組,一日要做三組,不但可以改善鼻鼾問題,更可令睡覺時嘴巴不會不自覺張開,固定舌頭位置,大家不妨一試!
成日好想瞓…你可能有睡眠窒息症…(01製圖)
成日好想瞓…你可能有睡眠窒息症…(01製圖)

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、療法、建議只供參考,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、診斷或診治。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,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。